所谓“厚黑心理学”,是在所谓“厚黑学”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心理学学说的延伸。《厚黑学》是清末民初的李宗吾所著的一部著作,核心观点便是:
人如果想要在社会当中立足,就要做到两点,首先“脸皮要厚”,其次“心要黑”。
一时之间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直到今日还是有人会倾向于这种价值取向。
而“厚黑心理学”虽说在名称上与前者有较大的联系,但其实内涵是有一定区别的。
首先就是这个“厚”并不仅仅是“脸皮厚”,而是讲究隐忍、克制;所谓的“黑”也不仅仅是“心黑”,更多的是深思熟虑、眼光深远。总而言之,这种学说是从一种区别于传统道德以及学科沿袭的,有助于我们换个角度去看问题。那么从这样的视角去看待一些传统的问题,自然也会产生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结论。比如说老生常谈的朋友圈内容相关的问题。
以往我们一般都是会结合发布者具体情况以及社会流行风气去看待这类问题,比如人们总是会受到流行思潮影响、媒体及网络的普及导致人们愈发重视社交媒体的作用等等。但是我们如果以“厚黑心理学”的视角去看,那些朋友圈社交动态能够呈现出以下三种固定趋势的人,往往都是没什么本事的。
一、频繁发布状态,充满无意义内容
这种好友相信大家都曾经接触过——他们恨不得将自己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所有经历过的生活细节都在朋友圈当中“直播”给周边的人们看,仅仅是一点点的“风吹草动”,这类人就足以根据此发布频繁的社交动态。
对了,他们往往也不会长篇大论,而是会想到什么说什么,有时候一句话都能够分成好多句。对于这样的人,他们的存在会给我们的网络社交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所谓朋友圈,是要从总体上看待大家所有人的大致状况,而不是刷新许多次都是这一个人的那点“破事”。有这种特征的人,往往都是依赖性比较强的——他们极度渴求他人在生活当中的存在感,一旦独处时,就需要立刻将自己的生活展示给所有人看,其潜台词是:
“我正在做XX事,我现在一个人,我的生活很艰难,快来关心我。”
而此时一旦没有人对其作出回应,那么其状态往往会更加不耐烦,仿佛世界就快要崩塌了一般,进入一种无依无靠的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个体的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一般是在成长过程当中受到了来自外界尤其是父母的过多呵护,导致心理疏导能力不足,只能在任何时候都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抚慰,有的人尽管看似没有什么自理上的障碍,但是内心还像未成年一样稚嫩。
二、作势十分自我,对于一切充满批判态度
世间万物似乎都存在两面性。先贤苏格拉底(Socrates)洞察万物,认为观念有真理及其他,人物存在肉体与灵魂,知识则是来源于矛盾;哲人格奥尔格·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将世界定义为“可知”与“不可知”,而人类生活的世界只是我们可以感知范围内的一部分;而社会学家、结构主义大师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则认为人类的思维均存在深层与表象,人们只有了解到深层,才能够了解他人的思维。
我们生活的时代也是一样的,并非我们只会经历不顺。但是却有这样一部分人,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人与事都抱有一种怀疑甚至是批判态度:最近热门的文娱新闻他要在朋友圈说上几句,哪个哪个名人有什么问题;突然大火的社会现象他要批判一通,这种行为有什么什么不妥,自己多么与众不同;甚至是国家有什么新政策出台,这种人都要隐晦的插两句嘴,仿佛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决定国家大事的级别一般。
对于这种人,只有两个字的建议:删除。一方面,这种人都是十分偏执的,为人处世往往都是一根筋,假如某一天有什么事情与其产生互动,很有可能“惹火上身”;其次,他们的言论从不考虑后果,假如哪一天因为言论不适宜违法,也有可能会殃及到你。
三、自己得意时“凡尔赛”,生活不顺时“毒鸡汤”
朋友圈是个体获取外界信息,尤其是从交友圈当中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试想,当自己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躺下玩会手机,看看朋友圈,结果却看到曾经的同学在晒自己的豪宅、别墅,或者是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在大肆转发“毒鸡汤”,自己心情会如何?
所谓“凡尔赛”,是在2020年下半年火起来的一个网络热词,指的是那些不动声色炫耀自己的行为。比如假装拍自己的美甲,却不经意把新买的劳力士照进去这样的行为。而“毒鸡汤”这一词汇由来已久,相信大家都已经不陌生。对于那些常常散播“毒鸡汤”带来负面情绪的人,我们实在是没有理由受到他们的影响。生活原本已经很忙碌了,如果再因此而让情绪变得消极,可谓是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技术的提升,现如今的社会交往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可以说是主要依赖线上的方式。然而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除了上文当中出现的几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朋友圈类型,还不乏一些做微商、打广告的,宣扬自己“爱豆”的以及不定期矫情的等等,但是比起上面几种,这些还是相对零星出现并且不存在某些群体特性的。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