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身份感

频道:文摘精选 日期: 浏览:49
什么样叫见过世面? 顾名思义会想到林语堂先生所讽刺的社会俗气: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其实不然,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见过自己、见过众生、见过天地,反而没有任何的身份感。  01 有能力

什么样叫见过世面?

顾名思义会想到林语堂先生所讽刺的社会俗气: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其实不然,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见过自己、见过众生、见过天地,反而没有任何的身份感。

 01 有能力而懂谦卑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低为海,人低为王。水往低处流,能润泽万物,却不争不抢。见过世面的人,同样也不会居高临下。孔子与众弟子向东游学途中,发生过一件事。行至半道,一孩童立于路中,马车夫大声呵斥,他依旧不避让。孔子遂探身问道:“孩子,见了车马,为何不避让?”孩童答:“此处有城池,城门已关闭,车马如何过?”孔子定睛一看,原来小孩用沙土石头堆砌了一座城堡,栩栩如生。孩子又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过车马绕着城走,却未听过城池避让车马的。”此话一出,孔子愕然,一时竟无言以对。于是,车马皆绕“城池”而过。随后,孔子下车,邀孩童同车前行,才得知他是春秋时期莒国神童项橐。经过一路交谈,他认为项橐确有过人之处,遂拜其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越有能力的人,往往越做事低调,为人谦卑。“凡事向内求”,对不同意见能静心聆听、仔细推敲,得到众人的信任和赞赏;而半瓶子晃荡者,却显得自视甚高,狂妄自大,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只能与他人渐行渐远。古语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品性高尚之人,为人处世总是格外谦恭有礼。因为见过自己无助时的窘迫,所以懂得时时竖起耳朵聆听;因为见过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迷茫,所以知道随时蹲下来仰视。

心态好了,福气就来了

 02 有地位而懂尊重

马一浮曾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当你见识得越多,看到的世界越大,就越懂得尊重不同的人。你会明白,所谓高贵,从来不是靠压低别人来垫高自己,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眷顾和呵护。电视剧《老酒馆》中,陈怀海是一家酒馆的老板。 有位以乞讨为生的老人,常去他的酒馆里喝酒。 每每进门,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别的店铺看到这样的顾客,唯恐驱之不及。但陈怀海不仅对其热情款待,还常常教导店里的伙计: “进了老酒馆的门,来了都是客,一钱酒是情谊,一斤酒也是情谊,不分厚薄。” 他并没有因老人“乞讨”的身份就另眼相待,也从未因自己“掌柜”的身份就居高自傲。有人说,一个人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学识的深浅,而在于他是否懂得尊重他人。深以为然。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把优越感写在脸上,而会将尊重放在心中。他们无需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因为他们本身,早已站在了人生的高地。

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身份感

 03 有财富而懂节俭

《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要明白其来之不易;半根丝线,也要知晓其物资生产的艰难。节俭,是治家之根本。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节俭自守。衣着上,他常年穿着家人纺织而成的土布衣服,唯一的绸缎褂子只在重要节日出现,30年仍如新衣。居住上,他反对大兴土木,终其一生未踏进弟弟偷偷兴建的新屋,还坚决反对家中购置私田。饮食上,更为人称奇。有一次,饭里有颗谷粒,他居然用牙齿把谷剥开,吃了米后,再吐掉谷壳。而佐餐的菜肴,平时多以豆腐、腌菜佐食,一荤为主,被人戏称“一品”宰相。正是如此节俭的家风传承,使得曾氏家族200多年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因为见过名山大川的冷峻,所以看不上绫罗绸缎的奢华;因为见过大江大河的奔腾,所以不屑于钟鸣鼎食的俗气。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往往更追求朴素的节俭,追求断舍离后精神的富足、心灵的通透。物质上节俭,可以修养身心。精神上至盈,方能世事通达。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物质俭朴,但精神却饱满有余。

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身份感

主持人孟非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人生在世,有能力而保持谦卑,是尊重自己;有地位而懂尊重,是做人的慈悲;有财富而依然节俭,是富养生命。做到以上三点,才是一个真正见过世面的睿智之人。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